分享
許一力:鑽石,人類史上最大的金融騙局
轉帖:呼呼
鑽石的典雅和奢華已經成為其標誌性標籤,只是任何典雅奢華的東西,往往都帶有不堪的幕後,黃金如此,鑽石也如此。
相信大家最近關於鑽石價值的討論正在升溫,今天一個業內人士跟我談到鑽石這個行業內幕的時候,真的會嚇你一跳——鑽石的定價純是一大場遊戲。
鑽石價格為何居高不下,很多人認為是因為“稀缺”。事實真是這樣嗎?
19世紀以前,鑽石確實稀少,只有在印度的河流和巴西的雨林裡有少量的發現,全球的寶石級鑽石的產量每年也不過幾千克。當年這樣稀少的產量和華麗的外表,使得鑽石受到了西方皇室和權貴一族的青睞。
可這個時代早就過去了。工業革命之後,隨著開採技術的提高,成噸的鑽石被開采出來。全世界現存的鑽石已經好幾億塊,而全球一年的鑽石產量也已經達到1.24億克拉,近25噸。
我想起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曾有預言稱:“如果能成倍地生產出大量的鑽石,鑽石的價格將大幅度下跌。”然而這一天早就真的來臨,鑽石的價格卻不斷攀升— —經濟學之父的預言不幸成空。
鑽石價格不僅沒有大幅下跌,還是逐年遞增。甚至1930年這樣的經濟大蕭條時期,鑽石價格依然沒有隨著購買力的下降而出現明顯衰退。這明顯有悖於經濟學常理。
違背經濟學常規的現象往往都是因為[共濟會]對資源、市場和鑽石鑑定和評估的三重壟斷制度。
壟斷之下的經濟現像都是有悖於常規的——這個“定理”幾乎適用於所有市場。
不可想像地是,假如全球鑽石市場全面開放,假如西方壟斷的鑽石評估制度崩潰,假如所有的鑽石礦產出都能自由地投放到自由交易市場——那將會出現什麼結果,那時鑽石將是什麼樣的價格。
鑽石領域的壟斷可不是一般的壟斷。要想了解這個市場,必須知道一個大名鼎鼎的壟斷組織——戴-比爾斯聯合礦業公司。查看大量的資料顯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來自於各大專賣的鑽石成品,幾乎全部是由這一家公司流出的——經過一百多年的運作,這個控制鑽石的跨國集團壟斷了全球鑽石產量的近80%,全球鑽石銷售的40%,而且戴比爾斯旗下的中央銷售組織是世界鑽石毛坯的主要供應者。
[何注: De Beers,世界鑽石業的卡特爾、跨國公司、全球鑽石最大壟斷體。該壟斷體一條龍主宰了全球8成以上的鑽石開采和貿易。De Beers 在1888年由塞西爾·羅德斯創辦,現在公司總部在盧森堡,是一家私人家族企業。其集團下的一間子公司鑽石諮詢中心,簡稱DTC,負責市場推廣。戴比爾斯主要業務包括鑽石礦石開採、貿易、工業鑽石生產及加工等。戴比爾斯的鑽石開採包括:露天開採、井下開採、大規模沖積礦床、海岸開採以及深海開採。開採地點在博茨瓦納、納米比亞、南非和加拿大。]
早在近130年前,戴比爾斯公司壟斷了南非鑽石之後,鑽石的定價權早已失去了自由。我們翻看了大量資料,發現有一段發生在戴比爾斯成立之前,比較陳舊但是足以說明問題的歷史——1870年,在南非的戴比爾斯兄弟的農場附近發現了大型鑽礦,巨量的鑽石供應在當時曾經成功的擊潰過鑽石的價格曲線。然而這樣的事例再也沒能出現,因為在明白了“正是因為鑽石高昂的價格才成就了其高昂的價格”之後,戴比爾斯應運而生,直到1989年,這個公司壟斷了幾乎全球的鑽石供應。
我們將這些資料大量蒐集之後,發現戴比爾斯做了兩件讓大家很吃驚的事:當年成功掌握全球九成以上鑽石來源的戴比爾斯所做的第一個動作,便是遣散達數千名的工人,人為的大規模消減了鑽石的產量,人為地創造了鑽石的稀缺屬性。戴比爾斯在壟斷南非的鑽礦後,整個南非的鑽石產量反而下降40%。戴比爾斯的第二件吃驚的事是創立了鑽石配售的單一渠道,戴比爾斯的鑽石只出售給倫敦鑽石集團的極少數買家,再由這些少數買家投放市場。這種鑽石單一渠道銷售系統的建立,讓世界鑽石市場建立了一種長久的動態供求平衡,避免了鑽石市場隨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而發生急劇的動盪,促進了全球鑽石市場的健康發展。
能查到的資料顯示,正是戴比爾斯的這兩件事情做完之後,鑽石的價格一飛沖天。在一年之內,幾乎翻了個倍。75年至80年間,經濟的高速發展,加上壟斷之下鑽石被人家冠以的保值和稀有的屬性。市場對鑽石的需求急劇增長,造成了一股搶購風潮,以致許多投資者紛紛出資設立鑽石公司。在以色列,優質鑽石可用於銀行高價抵押貸款,鑽石的價格被哄抬到史無前例的高峰,鑽石市場幾乎失去控制。
直到1981年,世界經濟在一輪增長之後開始出現不景氣的跡象,投資型的優質鑽石價格大幅度下跌,2—3年間平均下跌了40%—60%,不少鑽石公司都在此間紛紛倒閉。恰恰是在此期間戴比爾斯的壟斷帝國開始發揮效力。在世界經濟衰退的過程中,戴比爾斯開始果斷的減少鑽石原石的供應量,並以此穩定鑽石價格。1986年以後,鑽石的價格開始以5—15%的增值幅度逆勢逐年穩步增長,再度反向的向世人展現出鑽石這一併非極度稀有的寶石所本不應具備的如此強大的保值增值屬性。
當我們翻看這方面的資料,我們回顧鑽石帝國的崛起,我們不禁要反思:鑽石大漲的兩條通途——人造稀缺性和單一銷售渠道,這像極了近年來蘋果公司的崛起之路。兩個帝國的成長有著非常明顯的相似之處,而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鑽石和蘋果都是在競爭市場中人為的創造了一個壟斷的分支。
蘋果和鑽石,必須在手機和寶石兩個完全競爭市場中將自己獨立出來,讓消費者認為IPHONE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手機,而鑽石也絕非一般意義上的寶石。當這個宣傳的目標達成時,那麼好了,兩個原本需要和其他諸多企業搏殺的公司,成功的轉型成為在單一領域上的壟斷企業。為了維護鑽石的人造稀缺戴性和典雅奢華的輿論氛圍,戴比爾斯每年都要投入巨資,在全球超過30個國用21種語言進行鑽石促銷宣傳。比如1993年戴比爾斯在中國的廣州、上海、北京和成都設立辦事處,極大地推動了中國鑽石市場的發展與繁榮。我們所熟知的“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恰恰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通過輿論造勢形成的觀念轉型,將鑽石的屬性由“保值”上升為“永恆”,將iphone由“手機”上升為“時尚”。將人們對於一件事物的認識,從理性的思考,上升到感性的盲從。也正是基於經濟學運作和心理學滲透的雙重作用,蘋果建立了新的商業帝國,而戴比爾斯則完成了鑽石王朝的崛起。
但是這樣的王朝,能夠長此以往麼?
等到哪一天鑽石價格狂跌的時候,也許你會意識到,這樣的王朝,鑽石估價,正是人類歷史上最大最長久的一場金融騙局。
【認證評估機構】
無論你有多麼大多麼好的鑽石,如果沒有以下機構的認證,就無法進入主流國際市場。據悉,全球鑽石的評估認證機構都在共濟會手中,主要是羅氏家族體系。
這些壟斷的認證評估機構包括:
認證機構:
· 國際寶石學院(International Gemmological Institute,IGI),成立於1975年的世界鑽石中心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獨立寶石學鑑定實驗室和寶石學研究教育機構。
· 欧洲宝石学院(European Gemological Laboratory,EGL)成立于1974年。它在以色列、美国、比利时、南非、法国、英国、韩国、印度及香港等地设有办事处。目前的EGL 亚洲和中国的国家金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NGGC) 实验室达成独家协议。此举是业内首个提供此项服务的学院。
· 钻石高阶层会议(Hoge Raad voor Diamant,HRD),最高端共济会的直属机构,成员为世界超级富豪、欧洲王室和专家。
· 美国宝石协会(American Gem Society ,AGS),最高端共济会d的直属机构,成员为世界超级富豪、欧洲王室和专家。
认证内容:
· 颜色
· 净度
· 切工
· 克拉重量
· 钻石形状
· 量度
· 桌面和深度百分比
· 等级
· 抛光度
· 对称性
· 萤光性
· 粒化
· 切割等级
· 光彩表现预测(如适用)
西药何尝不是如此?而且比钻石行业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谓的一个西药从研制到上市号称是2个10 = 10年时间、10亿美金,撑起了西药高昂的价格这完全是骗局!
举例说:‘辉瑞’伟哥的上市用了10年时间吗?花了10亿美金研制费吗? 没有!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西药行业比钻石行业更加恶劣,西药行业才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骗局!
'via Blog thi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