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饕客美吃夜聊(9) 2013-02-08 中國酒業很古老,現狀很悲涼 1 生而有涯,知也無涯,學也無涯。 我前時的夜談中曾提到古書中關於儀狄造酒的傳說,引用國際百科全書的資料認為造酒起源於西亞。有博友指出,9000年前中國河南舞陽的賈湖酒是世界上最早的酒。 近日,我在美國的一位友人David劉通過國際快件送來一箱啤酒,名曰“賈湖堡”Chateau Jiahu啤酒。這是美國特拉華州角鯊頭啤酒廠(Dogfish Head)生產的具有商標專利的啤酒。啤酒使用了中國河南舞陽賈湖為地名,在美國的售價是12美金一瓶,約合人民幣80元,顯然是啤酒中的貴族一品。 有趣的是,角鯊頭啤酒廠(Dogfish Head)的老闆薩姆·卡拉吉歐聲稱,這種啤酒的配方,是根據中國河南賈湖9000年前人類所製作的最古老的啤酒之原始配方釀制的。 [資料:賈湖堡啤酒的來歷 2004年,美國賓州大學化學系教授莫戈文到中國河南省參與賈湖石器時期遺址的研究工作。他在賈湖遺址出土的16塊古代陶器碎片上發現,部分陶器碎片上含有酒精飲料沉澱物。莫戈文把這種物質帶到美國,使用化學溶劑分解及作光譜分析。分解出了其內涵有蜜糖、山楂、野生葡萄以及大米等成分。莫戈文的分析研究報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年報上發布,報告中將人類釀酒的歷史起源上推至9000年前的賈湖人。 在賈湖酒發現以前,人們一直認為是西亞的蘇美爾人發明了酒類。出土於伊朗西部扎格洛斯山脈戈丁山丘的公元前3100-3500年的泥版作品提及麥酒。1974年敘利亞埃伯拉地區出土的蘇美爾泥版有一首“給女神林卡西的聖歌”,是獻給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啤酒女神的史詩。史詩裡記載了公元前2500年該城市(埃伯拉)生產過啤酒。但是均無實物存在。賈湖的類酒殘留物質是人類文明史中現存最早的酒類實物,賈湖遺址是目前世界上最早會釀造酒類的古人類遺址。 2007年,莫戈文將他分析出的中國古酒配方提供給美國“角鯊頭”釀酒廠創始人兼總裁卡拉吉歐,後者在美國註冊了賈湖堡商標及專利,釀製出“賈湖堡”牌啤酒,宣稱其為“按正宗9000年前古法釀製”的現代啤酒。 “賈湖堡”啤酒用大米、蜜糖、葡萄和山楂等作為原料,以現代化釀造工藝釀製而成。其酒精含量為8%,每瓶容積750毫升,售價12美元,約80元人民幣。酒廠經理格哈特表示,為了遵守美國釀酒的相關法律,在釀製過程中按規定加入了大麥芽,使其啤酒化。然而為了確保“賈湖城”酒保持接近古酒的原汁原味,他們在發酵中除去了大麥芽的味道。據悉,“賈湖城”最值得稱道的莫過於其既甜又辣的獨特味道。在專門介紹啤酒的網站“BeerAdvocate”上,“賈湖城”獲得了86分的高分,等級為“值得推薦”。] 那麼中國人真地是原始啤酒的發明者嗎? 以原料和釀製方法的不同,酒之大類有四:一是以葡萄及果類為原料的葡萄酒、果酒,二是以大麥及小麥為原料的啤酒、麥酒,三是以稻米及其他糧食為原料的米糧酒。以上三類都是真酒。 還有一類,就是直接用酒精與果汁或其他化學添加物勾兌出來的勾兌酒——即通常所謂“假酒”。 [資料:以製作過程看,酒類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釀製酒,即通過糖化及發酵過程直接釀製出的酒類,包括啤酒、米酒、葡萄酒,以及用果汁發酵釀製的而非酒精與果汁勾兌出的各種果酒。第二種是釀製後再經二次蒸餾後濃縮的酒,後者俗稱燒酒、白酒、烈酒。為了調節酒的口味,如果酒的產量大,則無論釀製酒和燒酒製成後都需要經過一定調製和勾兌。但是,酒精勾兌酒與以勾兌調味配酒的涵義是根本不同的。] 啤酒主要是大麥酒。而原始的賈湖酒則是以稻米和果汁混合發酵後配置的,因此並非嚴格意義的啤酒。那麼美國酒商為何聲稱他的配方是根據石器時代最古老的啤酒配方研製的呢?這當然只是一種狡猾的生意經而已。 2 我開瓶品嚐這種新穎奇特的“中美國”牌啤酒。這酒開瓶後可以嗅到清淡的蜜香,口感微微有蜜甜,而不同於普通啤酒的微苦。但對於習慣傳統啤酒口感的人來說,這酒的味道顯然不夠純正,感覺有點怪怪的。美國朋友告訴我,這種新啤酒因為價高又口感特殊,實際目前在美國市場上銷售並不太好。 啤酒(Beer)主要是大麥酒,以大麥麥芽(或小麥、玉米粉也有使用)釀製。而賈湖酒則主要成分是稻米,不能算真正的啤酒。但啤酒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也是飲用量最大的酒類。美國酒商借賈湖的招牌開拓啤酒市場。這種啤酒的商標中藉用了強烈的中國元素——其未來潛在的市場也是指向中國的。 其實,在“賈湖酒”的專利註冊問題上,國人在不經意間已被老外玩了一把。我曾說——“酒市就是一個陰謀”,這話一點沒有錯! 賈湖堡啤酒的包商標由美國著名藝術家麥柯森佛設計,風格前衛且性感。商標四角鑲滿了富於中國傳統的“回雷”紋,畫面中央則是一名手持酒杯的裸背東方美女。引人注目的是,該女子後背上的一個中文“酒”字赫然可見,而在她的左側,則是英文“Chateau Jiahu”——“賈湖堡”。 賈湖堡啤酒的創造是一次成功而巧妙的商標專利性搶注。 老外把傻2國人不知不覺地玩了一把。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啤酒銷量異軍突起,自1999年起市場容量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啤酒市場。 現在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啤酒生產國和消費國。根據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的統計,2011啤酒生產量的全球排名是中國第一,其次是美國、巴西、俄羅斯、德國。中國的啤酒產量約500億升,佔全球產量的四分之一。消費量多年來也一直在世界保持第一位,2011年中國啤酒年銷量約為5000萬噸。2012年約5700萬噸。世界最大的啤酒生產和消費市場是中國。 [資料:據日本麒麟食文化研究所發表的世界主要國家啤酒產量統計,2011——2012年中國啤酒產量比增加10.7%,連續11年為全球增幅第一。2011年世界啤酒總產量僅僅比上一年增加3.7%,其增幅也主要是中國拉動的。] 但是業外人士恐怕都不知道,在整個啤酒產業上,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近年已被共濟會系統(主要是與歐洲羅氏家族有關)的國際酒業大鱷不動聲色地攻城略地,已經接近實現了全面壟斷和控制。 通過近十多年來令人眼花繚亂的一系列改制、轉軌、兼併、重組,中國90年代以前遍地林立的地方小啤酒企業紛紛倒閉,行業資源全面向跨國壟斷企業集中。啤酒業現在是中國釀酒業中資本集中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也是市場壟斷程度最高的行業。但這個行業的壟斷者,並不是“兩桶油”,不是目前到處被偽經濟學人和網槍們集體咒罵的國有企業,而是跨國托拉斯的全球產業巨頭。(其實近年集中詛咒“兩桶油”無非也就是為美孚石油全面控制中國油業開路的。) 80年代以來,共濟會佈局安插在中國潛伏的經濟學家鼴鼠,開始在中國傳播一系列極混亂錯謬的自由市場經濟學理念,進而通過這些喉舌對中國政府進行一系列改革方向和政策的誤導。於是,近年在中國許多行業中進行了一系列私有化和股份制改造,靜悄悄發生了一系列所謂的“產權革命”。中國的啤酒業率先通過這種改造實現了外來跨國資本的控股化——於是70%的啤酒產業和品牌被共濟會系統的跨國托拉斯靜悄悄地收購、掌控。中國啤酒業的外資殖民化進程已經近乎完成。 [資料:托拉斯(Trust)直譯為“商業信託”,跨國性壟斷經濟組織。是指在一個行業(商品領域)中,通過生產企業間的收購、合併以及託管等等形式,由一家公司兼併、包容、控股大量同行業企業來達到企業一體化目的的壟斷經濟組織形式。通過這種形式,托拉斯企業可以對該行業市場實現行業資本壟斷和市場壟斷,並且通過制定企業內部統一價格等等手段來使企業在市場中居於主導地位,實現利潤最大化。 現代資本主義不是共濟會僱傭的偽經濟學家所描繪的自由市場、私有化市場經濟,而是少數跨國托拉斯壟斷全球市場體系的托拉斯資本主義。] 共濟會資本為控制中國啤酒市場,有深思熟慮的戰略和佈局。80——90年代,跨國公司最初試圖以產品和品牌為旗幟掌控中國市場,例如大力推銷百威、嘉士伯、朝日等國外名牌啤酒,但由於中國的大眾消費者不買帳,結果業績不佳,鎩羽而歸。中國消費者仍然鍾情於中國的青島、珠江、燕京、哈爾濱等本地啤酒。可以說,外資首次搶灘中國是一敗塗地。 90年代末期中國加入WTO以後,外國啤酒托拉斯吸取教訓而改變了策略,由市場競爭的策略轉變向資本領域競爭的戰略,以推動產權革命來實施資本控制。 在2000年以後,跨國公司借助共濟會的雄厚金融資本為後盾,第二次搶灘入侵中國。10年左右的時間,通過一系列產權重組和資本收購,跨國公司托拉斯實現了對中國啤酒全行業的產權殖民化改造。跨國托拉斯的戰略,由於中國政府接受采納了新自由主義的大市場、小政府的荒謬理論,放棄資本管控和國家經濟計劃管理,共濟會麾下的跨國公司在中國取得了一系列驚人地成功。 中國的啤酒產業被跨國公司重新整合。地方啤酒企業經過私有化以及股份制改造後,無價值者破產,有價值者都被共濟會啤酒跨國公司所兼併。跨國公司啤酒托拉斯現在已基本掌控和壟斷了中國的啤酒市場資源的大部分空間,中國啤酒業已經成為跨國啤酒托拉斯的附屬加工廠。 現在,青島啤酒、珠江啤酒、哈爾濱啤酒在包裝上雖然還叫著原來的名稱,但是全部已經更換了老闆和身份——雖然仍在中國生產,但實際上主人已不是中國人,因此也不再是中國的啤酒了。 3 進入新世紀後,中國國內啤酒行業和市場基本被兩大跨國托拉斯所掌控: 控制中國啤酒業的第一跨國托拉斯巨頭,是位居世界啤酒產業和市場第一壟斷地位的百威英博集團(2008 年以後擴張為安海斯-布什·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縮寫為AB InBev )集團)。 [資料:百威英博啤酒集團 百威—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簡稱A·B啤酒)啤酒托拉斯是世界第一位的啤酒巨頭,是全球啤酒最大的壟斷企業。百威—英博托拉斯於2008年11月18日由跨國公司英博集團(InBev)與百威·安海斯-布什(Anheuser-Busch)兩大酒業集團合併而成。併購完成後組建的新公司命名為“安海斯·布什·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縮寫為AB InBev),總部設於比利時魯汶。這是全球最大的啤酒航母,以460萬千升的銷售量,穩居世界啤酒業製造和市場壟斷的第一位。新的公司以692億歐元的公司市值位列全球消費品公司第四位。 併購完成後,原來的百威英博(AB集團)成為安海斯布什·英博的全資子公司,子公司的北美總部仍將位於所在的密蘇里州。] 百威英博InBev在中國8個擁有33家啤酒廠,總銷量超過400萬噸,成為除雪花集團之外中國第二大啤酒生產商。旗下擁有或投資的酒廠包括: 青島啤酒、 哈爾濱啤酒:100%全資持有、 珠江啤酒:持有股份25.62%、 金龍泉啤酒、溫州雙鹿啤酒、雁蕩山啤酒、雪津啤酒、寧波KK啤酒,開開啤酒集團持有股份70%、石梁啤酒等。 百威英博近期公佈的2011年財務報告顯示,百威啤酒營業收入從2010年的362.97億美元增長至390.46億美元,同比增長4.6%,其中相當大的增益部分來自中國的啤酒市場。 百威英博托拉斯的投資和市場覆蓋全球(圖中紅色部分): 控制中國啤酒業的另一家跨國托拉斯巨頭,是華潤雪花——薩博麥勒SABMiller集團。 華潤雪花啤酒(中國)有限公司,成立於1994年,總部設於中國北京。雪花集團是華潤創業有限公司和跨國公司薩摩麥勒SABMiller企業的合資公司。薩博麥勒SABMiller企業,是全球第二大啤酒產銷托拉斯。 [資料:薩博麥勒SABMiller集團 SABMiller是僅次於英博集團的世界排名第二的啤酒壟斷集團。該公司在倫敦和約翰內斯堡股票市場分別上市,總部設在英國倫敦。 SABMiller從事著大規模的啤酒和其他飲料的生產和銷售,業務遍及世界五大洲,在40多個國家裡擁有一百多個啤酒廠,一百五十多個啤酒品牌,年啤酒銷量達1890萬噸。有很高的聲譽,並被認為是非常善於在新興市場運作的公司。SABMiller於2002年5月收購了美國Miller公司,進入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啤酒市場和利潤中心。 目前華潤雪花集團在中國經營超過40家啤酒廠,佔有中國啤酒市場的13%份額。旗下擁有30多個區域品牌,在中國眾多的市場中處於區域優勢。] 雪花集團下屬企業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天津、北京、湖北、湖南、安徽、浙江、四川、江蘇、廣東、福建、西藏等地的啤酒生產企業。其旗下的全國品牌—雪花啤酒,通過短短幾年的發展,每年銷量增長幅度達到30%以上。雪花啤酒多年為全國銷量第一的啤酒品牌。2011年中國啤酒年銷量為4899萬千升,雪花啤酒超過1000萬千升銷量,不僅是全國第一,也為全球啤酒銷量第五位。 英博集團和華潤雪花集團這兩大外來資本集團現在掌控中國啤酒生產量和市場資源的70%——90%,只剩下很少的一些空間目前還暫時留在“燕京”啤酒等民族資本手中。 但是跨國啤酒資本並未滿足。目前,共濟會酒業金融資本對全球啤酒生產和市場的全面性有計劃整合仍在繼續進行中。 據英國路透社2013年1月27日報導,目前,全球啤酒製造商已經鎖定一些銀行和業內企業,作為潛在的收購或合資對象。這些企業包括於香港上市的金威啤酒、中國的北京燕京啤酒有限公司等。 現代共濟會資本主義,絕對不是共濟會僱傭的偽經濟學家所描繪的自由市場、私有化市場經濟,而是少數跨國托拉斯壟斷全球市場體系的托拉斯資本主義。 從表面上看,跨國公司對中國啤酒的資本控制只是一種資本層面的聯合,對普通老百姓表面消費可能不會產生什麼影響。但有幾個數字可以表明中國啤酒行業對跨國托拉斯的重要性:中國啤酒產量連續11年保持世界第一,成為世界上啤酒市場產銷及利潤增長最快的地區,現在巨大超額利潤為跨國公司所據有。中國有13億人口,其中絕大部分是農民尚未成為啤酒的日常消費群——這仍是一個無比潛在的巨大的消費市場。” 一葉知秋,通過中國啤酒業的全面淪陷,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未來經濟所面臨的被跨國托拉斯通過資本控制,而一步一步地走向殖民化的前景。這不是陰謀,是陽謀。也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正在發生著的現實。 【附錄】控制中國啤酒的共濟會壟斷巨頭百威英博托拉斯 百威英博托拉斯於2008年由兩家隸屬國際共濟會的跨國公司“百威AB”公司和“英博INB”公司併購組成。 [百威AB公司,即安海斯-布什公司(Anheuser-Busch,簡稱AB公司)於1852年創立,總部位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旗下有世界最大的啤酒釀造公司,第二大鋁製啤酒罐製造廠等。安海斯-布希公司出產的百威啤酒(Budweiser)名揚世界。百威公司年產啤酒1300萬噸,自1957年以來啤酒產量一直居美國行業之首,占美國啤酒市場份額的46%,並以絕對優勢控制著世界9%的啤酒市場。 百威公司於1981年成立了安海斯-布希國際公司(Anheuser-Busch International Inc.),專門負責開拓中國市場。目前,該公司的啤酒銷往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包括中國在內的11個國家設廠生產啤酒。在中國,百威安海斯-布希公司通過入股、合資開設分廠等模式取得了飛速發展。 2008年7月14日,百威(“AB公司”)以520億美元作價,被羅斯柴爾德金融體系麾下的跨國公司英博(InBev)集團收購股權。英博給出了高達7.6%的溢價。 英博INB公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66年,母公司係比利時魯汶的Den Hoorn酒廠和1860年成立於美國聖路易斯市的Anheuser & Co啤酒公司。英博是一家跨國上市公司,是全球領先的釀酒製造商,也是全球五大消費品公司之一。 英博酒業托拉斯總部設於比利時魯汶Leuven,是國際上市公司(INB-Euronext證券交易所)。英博托拉斯於2004年8月27日創立,由比利時的Interbrew與巴西的美洲飲料公司AmBev合併而成。其背後的金融共主是著名的羅斯柴爾德銀行財團,合併資金規模達112億美元,公司把業務重點放在中國的富裕地區。在此之前在中國進行的收購都是由英特布魯啤酒集團完成的。因為這個合併,公司現保持著全球14%的市場份額。] 合併後的百威-英博托拉斯旗下經營著全球200多個啤酒品牌,包括百威、時代(Stella Artois)、貝克啤酒等全球旗艦品牌; Leffe、Hoegaarden等迅速成長的跨國暢銷品牌;以及Bud Light、 Skol、Brahma、Quilmes、Michelob、哈爾濱啤酒、雪津、Klinskoye、Sibirskaya、Sibirskaya Korona、Chernigivske、Jupiler等各國本土明星品牌。 此外,該公司擁有Grupo Modelo公司50%的股份。Grupo Modelo是墨西哥領先的啤酒製造商,也是著名的科羅娜啤酒品牌所有者。 百威英博托拉斯在全球30多個國家擁有工廠,年銷售接近3000萬噸啤酒和400萬噸飲料。其產品行銷130多國。2010年的集團年度利潤高達363億美元,擁有1,143億美元的資產,現在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啤酒釀造企業。主要品牌2012年全球啤酒業市場佔有率24%。百威英博集團擁有逾200個品牌,包括時代(Stella Artois)、Brahma、貝克(Beck's)、Leffe、HoegaardenStaropramen和巴斯(Bass)。公司業務遍及美洲、歐洲和亞太區30多個國家。 今天英博啤酒集團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啤酒生產商之一。32個啤酒生產廠的年產能達300萬噸,中國五個大省中排名第一。集團業務分佈於浙江、福建、廣東、湖北、湖南、河北、江西、江蘇及山東。 根據百威英博AB InBev合併後的品牌劃分策略,該集團將旗下擁有的產品品牌劃分為全球性與地方性品牌兩個等級。 全球品牌著名的包括: 貝克啤酒(Beck's)、百威啤酒(Budweiser)、時代啤酒(Stella Artois)、科羅娜(Corona)、地方品牌Spaten、Franziskaner、Hasser·der、 廬雲堡啤酒(L?wenbr?u)、Quilmes、博浪啤酒(Brahma)、 Labatt、 Alexander Keith's、 Bass、Busch、 Guaraná Antarctica、Rolling Rock、Jupiler 哈爾濱啤酒(Harbin) Goose Island、力夫啤酒(Leffe)、豪格登啤酒(Hoegaarden)、 Hertog Jan、 Dommelsch、 Oranjeboom、Staropramen 麥格啤酒(Michelob)、 Natural Ice、Kokanee、Tinkoff、 BagBier、 Кlinskoe、 Sibirskaya Korona、 Tolstyak、Premier Rifyey、 Zhigulevskoe、 O'Doul's、 Shock Top 另外,AB InBev還擁有墨西哥啤酒業者莫德洛集團(Grupo Modelo)50%的股份,該集團也是國際知名啤酒品牌科羅娜(Corona)的擁有者。 |
'via Blog thi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