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從金融共濟會視角重新審看晚清歷史:
辛亥革命與晚清倒台前的上海金融崩盤(一)
詩云:殷鑑不遠,在夏后之世。
1、1911年爆發革命的導因是1910年上海的金融危機
親歷辛亥革命的革命家吳玉章曾經回憶說:辛亥革命的直接導因和前奏是四川保路運動。由於保路運動發生,四川地區發生民變和兵變,清廷調湖北軍力前往彈壓。湖北兵力空虛,於是革命黨乘機起事,遂發生武昌起義。
吳玉章對辛亥革命的這一看法至為重要。
但是很少人知道,保路運動的起因是上海金融市場所爆發的一系列金融危機,而這場挖空清廷國庫財力也重創民間金融力量的金融危機,是共濟會控制的國際金融投機家所發動的。
1910年6月,上海金融市場驟然爆發了一場規模空前的金融危機,將全國捲入恐慌之中。
1910年7月,上海正元、兆康、謙餘三大錢莊同時倒閉,受其牽連,中國金融業兩大支柱源豐潤和義善源相繼倒閉,恐慌波及各省,其規模之大,影響之深,為近百年來所罕見,這就是著名的“橡皮股票風潮”,一場由股票投機引起的金融危機。受這場金融危機的衝擊,全國從南到北,破產錢莊和商號不計其數,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自1903年以來連續6年的上升勢頭被打斷,大蕭條瀰漫全國,延續10年之久。
這場金融危機導發的清政府財政危機,迫使清政府採納盛宣懷的建議決定打鐵路財政的主意,欲以修鐵路的名義籌集外資,出賣路權。這一舉措,嚴重損害已經投資建立了鐵路股份公司的民營資本,因此發生了在四川反響最激烈的保路運動。保路運動直接催化出1911年10月的辛亥革命。
茲綜合有關資料,略述其始末如次。
2、晚清上海金融市場空前飄紅
彷彿是為宣統新朝獻禮一般,1909年的大清股市一片飄紅,牛氣沖天。據學人雪耳文中提供的數字:
發行面值為100兩 的麥邊旗下的“藍格志拓殖公司”股票最高竟然被拉抬到1000兩 以上,以它為代表的橡膠(15370,-15.00,-0.10%)板塊,引領大盤一路飆升。這是上海眾業公所(The Shanghai Stock Exchange,當時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在這年搬遷到外灘一號後,迎來的第一個牛市。
在洋務運動及軍政改革中欣欣向榮的大清國,此時儼然成了世界金融中舉足輕重的角色,其活躍程度與資金進出量遠遠高於東京、香港,已經成為亞洲經濟的主要發動機。
自從大清國開始改革開放後,股份制和股票這些舶來品,迅速 被引進、消化和吸收,並徹底本土化。在第一輪史稱“洋務運動”的改革中,儘管沒有專門的交易場所,上海的股票交易照樣牛勁十足地雄起。面值100兩 的內資企業股票,在1882年前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幾乎翻番暴漲:輪船招商局,過200兩 ;長樂銅礦,過220兩 ;開平煤礦,過150兩 ,甚至摸高到237兩 ;鶴峰銅礦,過170兩 ;上海電報局,過200兩 ……在西方財技的引領下,中國人一夜暴富的慾望終於有了個釋放的渠道。據資料顯示,當時僅礦務企業就籌集了白銀300萬兩,其市場交易額估計在1000萬兩以上,相當於8~10艘北洋艦隊主力軍艦的造價。
在洋務運動及軍政改革中欣欣向榮的大清國,此時儼然成了世界金融中舉足輕重的角色,其活躍程度與資金進出量遠遠高於東京、香港,已經成為亞洲經濟的主要發動機。
自從大清國開始改革開放後,股份制和股票這些舶來品,迅速 被引進、消化和吸收,並徹底本土化。在第一輪史稱“洋務運動”的改革中,儘管沒有專門的交易場所,上海的股票交易照樣牛勁十足地雄起。面值100兩 的內資企業股票,在1882年前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幾乎翻番暴漲:輪船招商局,過200兩 ;長樂銅礦,過220兩 ;開平煤礦,過150兩 ,甚至摸高到237兩 ;鶴峰銅礦,過170兩 ;上海電報局,過200兩 ……在西方財技的引領下,中國人一夜暴富的慾望終於有了個釋放的渠道。據資料顯示,當時僅礦務企業就籌集了白銀300萬兩,其市場交易額估計在1000萬兩以上,相當於8~10艘北洋艦隊主力軍艦的造價。
但炒股發財的夢想剛剛入港,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法國軍艦氣勢洶洶地在上海口外擺出了入港的架勢來,股市立即一泄如注。不少股票跌破面值,股民們不是深度套牢就是割肉清倉。只有少量企業,如機器織佈局等,趁低吸納,倒在熊市中把先前因為內訌和腐敗造成的損失彌補了一點回來。
上海股市沉寂數年後,甲午戰爭中大清國慘敗,要賠償日本高達2億兩白銀,而且付款期限很急,只能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融資。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張貸款訂單,西方各國各展所長,激烈爭奪。大清國為此發行了大量的公債。
原屬猶太金融家共濟會的東印度公司旗下的一些英資洋行,如怡和、老公茂、瑞記、鴻源等陸續發行新股,給上海股市注入了生機。在這之前,專門從事證券買賣的洋商們已於1891年建立了一家“上海股份公所”,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家證券交易機構。但股票市場這時尚未正規化,起初洋商只是在西商總會內借地交易,有時交易乾脆在匯豐銀行門前台階邊進行,彷彿股票“大排檔”。
1900年的庚子事變後,中國再度創下了世界歷史上的國家賠款最高紀錄。為了籌集庚子賠款這筆巨資,清政府多數賠款資金不得不繼續依靠發行巨額國債。相關的巨大的資金流直接刺激了上海市場的活躍。上海股份公所抓住機遇,於1904年在香港正式註冊,定名為上海眾業公所,交易的範圍除中國政府金幣公債外,還涉及中國和遠東各地的外商公司股票和公司債券、南洋各地的橡 膠股票,後來又增加上海市政府和公共租界工部局及法租界公董局發行的市政公債。巨額資金的流動,在1908~1909年迎來了上海股市的井噴。
3、美國汽車新產業拉動上海股市的橡膠投機
1900年的庚子事變後,中國再度創下了世界歷史上的國家賠款最高紀錄。為了籌集庚子賠款這筆巨資,清政府多數賠款資金不得不繼續依靠發行巨額國債。相關的巨大的資金流直接刺激了上海市場的活躍。上海股份公所抓住機遇,於1904年在香港正式註冊,定名為上海眾業公所,交易的範圍除中國政府金幣公債外,還涉及中國和遠東各地的外商公司股票和公司債券、南洋各地的橡 膠股票,後來又增加上海市政府和公共租界工部局及法租界公董局發行的市政公債。巨額資金的流動,在1908~1909年迎來了上海股市的井噴。
3、美國汽車新產業拉動上海股市的橡膠投機
正當此時,大洋彼岸的美利堅正在跑步進入汽車時代,新興的汽車產業帶動全球橡膠業飄紅騰飛。盛產橡膠的東南亞(新馬泰)成為投資熱土,各路資金紛紛前往東南亞跑馬圈地。上海證券市場成為融資的首選地,將近1/3的東南亞橡膠企業選擇在上海上市,上海第一次感受到了成為全球金融中心的榮耀。
1909年的橡膠業投資狂潮爆發後,國際券商在上海證券市場吸納的中國內資資金,多達4000多萬兩白銀,將近大清帝國財政年收入的一半。這些瘋狂集資的橡膠公司,大多都是一些皮包公司,只是在遙遠的南洋簽約買下了一塊地,甚至連橡膠樹苗都沒種下去。要維持這個瘋狂的遊戲,首先要維持人們對橡膠預期收益的高期待,其次還要讓人們嚐到一點甜頭。
這方面,最著名最活躍的投資者是猶太英商麥邊洋行,其所成立的橡膠概念公司當年赫赫有名叫“藍格志拓殖”。這家根本沒有實體的皮包公司,卻敢於給投資的股民們在空中畫一個巨大的紅利餅。麥邊通過猶太共濟會的兄弟們聯手做局,串通了一批外資銀行共同做莊,玩起了高紅利吸儲圈錢、套錢的“龐氏騙局”。當年,共濟會員、猶太冒險家麥邊只是帶著一個皮包來到上海灘。他的洋行先是從關聯的銀行悄悄地貸款,聲稱可以為投資股東們每3個月發一次紅利,每股派紅高達12.5兩 ,這相當於其股票票面價值的12.5%。然後以這樣的高利回報來釣魚,吸引金字塔式的底座游資入套。隨後,這些關聯銀行又宣布可以接受麥邊的藍格志橡膠公司的股票進行抵押貸款,這大大增強了藍格志股票的流動性,於是麥邊股價上躥得無比兇猛。
當年上海的稗官野史曾說後來的黑道大哥大杜月笙曾經幫助麥邊洋行“佈局”造勢。但是,那年小杜才20歲,還是個沒打開局面的“小開”而已,並不具備為外資公司托市的能力。真正在推波助瀾的,是虞洽卿、黃金榮等洋行買辦、租界黑佬和華資錢莊等金融機構。暴利當前,一些華資錢莊紛紛降低貸款門檻,不僅給投機者提供信用貸款,還接受股票質押貸款,間接地參與炒股。一些錢莊見利忘義,自己乾脆也赤膊上陣,利用自己的信貸優勢,大發莊票(等於自己印鈔),直接參與橡膠股票炒作。
在橡膠企業和國際金融機構的合謀下,1909~1910年,大清全國陷進了橡膠股票的亢奮之中。大量的民間資本和國有資金,通過錢莊和票號遍布全國的渠道,被吸納到了上海。連位高權重的租界法院(會審公廨)法官關桐之,也要到處託人情才能買到一點原始股。他後來說:“買進時30兩 銀子一股,買進後股票天天漲,最高漲到每股90多兩。許多外國人知道我有股票,拿著支票簿,盯到門口,只要我肯賣,馬上簽字。”
當年上海的稗官野史曾說後來的黑道大哥大杜月笙曾經幫助麥邊洋行“佈局”造勢。但是,那年小杜才20歲,還是個沒打開局面的“小開”而已,並不具備為外資公司托市的能力。真正在推波助瀾的,是虞洽卿、黃金榮等洋行買辦、租界黑佬和華資錢莊等金融機構。暴利當前,一些華資錢莊紛紛降低貸款門檻,不僅給投機者提供信用貸款,還接受股票質押貸款,間接地參與炒股。一些錢莊見利忘義,自己乾脆也赤膊上陣,利用自己的信貸優勢,大發莊票(等於自己印鈔),直接參與橡膠股票炒作。
在橡膠企業和國際金融機構的合謀下,1909~1910年,大清全國陷進了橡膠股票的亢奮之中。大量的民間資本和國有資金,通過錢莊和票號遍布全國的渠道,被吸納到了上海。連位高權重的租界法院(會審公廨)法官關桐之,也要到處託人情才能買到一點原始股。他後來說:“買進時30兩 銀子一股,買進後股票天天漲,最高漲到每股90多兩。許多外國人知道我有股票,拿著支票簿,盯到門口,只要我肯賣,馬上簽字。”
大清國人民終於有機會和世界人民體驗一把One world One dream了,儘管夢中寫滿的只是“投機”二字。
不做夢的人也有,當時有報章指出,上海股票市場已經成為全民豪賭的高風險賭場。一旦泡沫破滅後果非常嚴重。但是這種話當時是沒有人能聽進去的。
不做夢的人也有,當時有報章指出,上海股票市場已經成為全民豪賭的高風險賭場。一旦泡沫破滅後果非常嚴重。但是這種話當時是沒有人能聽進去的。
4、橡膠股崩盤直接引發大清帝國的財政崩盤
自從大清帝國開辦股市以來,上海股市就一直是張巨大的洗錢麻將桌。無論官辦(國有企業)、公私合營(官督商辦)企業還是外資企業,都變著花樣上市融資,變著名目做莊套錢,根本沒有任何人去關注諸如企業管理、財務狀況等基本面,企業本身無非成了作為賭具的籌碼而已。
當時上海商報報端上曾經有一篇題為《購買股份亦宜自慎說》的文章指出,華人購買股票,“無異乎賣空買空,原價購來,稍增即以售去。其或有貪小利者,或乘其貴而售去,俟其賤而又買進。若其所創之業實係一無依據,則既賤之後必不復貴,有因此而喪資者矣。”股民們“並不問該公司之美惡及可以獲利與否,但知有一公司新創,糾集股分,則無論何如競往附股……至於該公司之情形若何,則竟有茫然不知者,抑何可笑之甚也。”作者擔憂,這和西方的股票市場及股份制差別太大了。
但是中國歷來便有所謂“官利”制度,不管公司業績如何,股東都可以旱澇保收地獲得“官利”(股息),投資者實際上將自己看做債主、而非股東。這一極富中國特色的“官利”制度,一直貫穿在晚清和民國的公司史中,甚至堂而皇之地寫入了民國的《公司法》。在“官利”制度之下,投資者沒有動力、也不習慣去過問乃至監督公司的運營。而同樣的,在上海這一由洋人管理的證券市場中,雖沒有了官利,但被人為哄抬起來的瘋狂股價,令只熟悉“官利”制度的大清股民們更是忘乎所以了。
牛奔總有停下來的時候。1910年年中,倫敦股市暴跌。外資銀行及券商在上海高位甩拋股票抽取資金回流本國。上海橡膠股票隨之發生全線崩潰,其慘烈遠超過1883年的倫敦崩盤。精明的老外們早就洗腳上岸了,還泡在深水區夢遊的幾乎都是中國股民。那些貸款給投機者並自己也大肆炒作的錢莊,也隨即倒閉。錢莊還挪用了大量存放於此的國有資金,這甚至導致應按時向列強支付的庚子賠款都出現問題,引發攝政王載灃雷霆大怒。在一連串亡羊補牢的處罰行動後,更多與官場過從甚密的錢莊也倒下來,風波便在大半個中國蔓延。
當時上海商報報端上曾經有一篇題為《購買股份亦宜自慎說》的文章指出,華人購買股票,“無異乎賣空買空,原價購來,稍增即以售去。其或有貪小利者,或乘其貴而售去,俟其賤而又買進。若其所創之業實係一無依據,則既賤之後必不復貴,有因此而喪資者矣。”股民們“並不問該公司之美惡及可以獲利與否,但知有一公司新創,糾集股分,則無論何如競往附股……至於該公司之情形若何,則竟有茫然不知者,抑何可笑之甚也。”作者擔憂,這和西方的股票市場及股份制差別太大了。
但是中國歷來便有所謂“官利”制度,不管公司業績如何,股東都可以旱澇保收地獲得“官利”(股息),投資者實際上將自己看做債主、而非股東。這一極富中國特色的“官利”制度,一直貫穿在晚清和民國的公司史中,甚至堂而皇之地寫入了民國的《公司法》。在“官利”制度之下,投資者沒有動力、也不習慣去過問乃至監督公司的運營。而同樣的,在上海這一由洋人管理的證券市場中,雖沒有了官利,但被人為哄抬起來的瘋狂股價,令只熟悉“官利”制度的大清股民們更是忘乎所以了。
牛奔總有停下來的時候。1910年年中,倫敦股市暴跌。外資銀行及券商在上海高位甩拋股票抽取資金回流本國。上海橡膠股票隨之發生全線崩潰,其慘烈遠超過1883年的倫敦崩盤。精明的老外們早就洗腳上岸了,還泡在深水區夢遊的幾乎都是中國股民。那些貸款給投機者並自己也大肆炒作的錢莊,也隨即倒閉。錢莊還挪用了大量存放於此的國有資金,這甚至導致應按時向列強支付的庚子賠款都出現問題,引發攝政王載灃雷霆大怒。在一連串亡羊補牢的處罰行動後,更多與官場過從甚密的錢莊也倒下來,風波便在大半個中國蔓延。
短命的大清宣統朝三歲而終,金融市場的失控是很重要的內因。上海金融危機的爆發,直接激化了中國商辦鐵路的困境和政府利用出讓鐵路路權套取外資的決心。為此,必須把路權從已經集股入資的國內商人手中低價收回。
於是,爆發了爭奪鐵路修建權和收益權的保路運動。而最終導致龐大的大清帝國,最終在鐵路問題上出軌傾覆。
[以上資料參看雪耳文“牛背上的大清”。]
5、共濟會員麥邊命名的“麥邊大樓”仍然屹立在上海外灘上
5、共濟會員麥邊命名的“麥邊大樓”仍然屹立在上海外灘上
但是弔詭的是,1913年,在證交所舊地外灘一號,拔地而起一座宏偉的大廈,其主人就是那位用橡膠把大清架上了“牛”背的喬治·麥邊,麥邊洋行及藍格誌公司的老闆。在喬治·麥邊的檔案資料中,無論中英文,都似乎把百年前這段叱吒股市的歷史抹得乾乾淨淨。而這座當年叫做麥邊大樓的建築物,至今還是上海外灘的地標之一,傲然屹立在黃浦江畔。
亞細亞大樓(外灘,Asia Building)位於上海外灘一號,建於1913~1916
年。這裡在開埠初期是英資兆豐洋行的產業,後來轉讓給美資旗昌洋行,18
91年旗昌停業,轉歸輪船招商局,不久又歸屬英資麥邊洋行。1913年,麥邊
洋行拆去舊屋,投資建造了這座七層大樓,1916年建成,因此最初名稱為麥
邊大樓(McBain Building)。建築面積11,984平方米。設計者是英資馬海
洋行。建築風格整體上屬於新古典主義式樣,立面構圖規整,正面有愛奧尼
柱式的四根石柱,但在入口處設計了巴洛克風格的裝飾。
英國殼牌公司和荷蘭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亞細亞火油公司(Asiatic
Petroleum Co)長期租用這幢大樓的底層,因此該樓也稱為亞細亞大樓。這
裡也是亞細亞火油公司華北公司(經營兩廣、福建以外中國各省以及朝鮮的
石油業務)的總部。
亞細亞火油公司在上海的業務結束於1966年。但在1950年這幢大樓已被政府
接管。後來,冶金設計院等單位入駐該樓。在1996年的外灘房屋置換中,這
幢大樓成為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總部。
'via Blog thi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