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又見自由市場經濟惡果:無計劃不干預的市場禍國殃民_何新博客_新浪博客

又見自由市場經濟惡果:無計劃不干預的市場禍國殃民_何新博客_新浪博客:

又見惡果:

無計劃不干預的自由市場經濟禍國殃民

漁民趨利竭澤而漁,茫茫東海已無魚可捕

來源:錢江晚報網

    4月初,上千艘漁船停泊在溫嶺釣浜港裡,壓抑著每個漁民的神經。

    “海裡沒魚了。”42歲的顏可青抽著悶煙,長嘆一聲。

    往年這個時候,漁民們正忙著出海打漁。但是今年,台州漁民從3月中旬似乎就進入了伏休期,進港的船

越來越多。

    顏可青從14歲開始打漁,他說,28年來,今年日子是最難過的,“不敢想像,以後的路該怎麼走。”

    海洋專家11天顆粒無收

    東海無魚。這不僅是漁民苦澀的感受,也是漁業專家不得不承認的現實。

    郭愛,浙江省海洋研究所工程師。不久前,他為了採集一個魚類標本來到台州。幾年前,這個標本還很容

易碰到,但這一次,他先後跟隨5條漁船,耗時11天, “顆粒無收。”

    郭愛說,東海漁業資源的破壞已經遠遠超出想像,“往年一條船一網就能捕50噸魚,白花花的都是魚。”而

現在,魚的種類和數量都在劇減。

    少到什麼地步?漁民楊新華有一串數字:10個小時,用直徑70米、周長1000米的網,不停在海上橫掃35海裡,捕撈上的魚只值一兩千元。

    這樣的現象,不僅僅出現在台州海域。近期一直在台州調研的全國著名漁業專家、江蘇省海洋水產研究所

書記仲霞銘說,舟山、寧波、溫州……整個東海漁場都出現了相同的困境,東海已經到了無魚可捕的邊緣。

    帶魚死在燈光下

    傳統的東海四大經濟魚類中,黃魚、小黃魚、墨魚早年就因濫捕瀕臨滅絕,唯一剩下的、也是繁殖能力最

強的帶魚,近兩年也遭遇同樣的噩運。

    今年2月,台州市海洋漁業局執法支隊副支隊長龐虎林曾和朋友打了一個賭:“明年春節,東海野生帶魚的

價格要漲到300元一斤。

    一開始,朋友們對他的預測嗤之以鼻,因為在沿海,帶魚一直是最便宜最常見的海鮮之一,但如今,看到

港口裡的漁船,朋友們沉默了。

    龐虎林相信,以自己對這片海域現狀的了解,一定能贏得賭局,但內心,他寧願輸掉。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東海帶魚死於大規模的燈光圍捕。

    “到了晚上,幾百條船都開起上百盞燈,望過去,海面就是白的,比白天還白。”溫嶺石塘鎮漁民、全省有

名的漁老大戴湯斌說,魚有趨光性,一見到光,就會游來,“不管大大小小的魚,全部被捕上來了,太有毀滅

性。

    這樣的場景,讓戴湯斌都覺得“有些慘烈”。

    據專業人士估計,僅去年一年,東海帶魚的產量就銳減了40%。

    沒魚捕,蝦也快電完了

    和很多漁民相比,船老大陳建國去年的日子還不錯。他暗自慶幸,把自己的捕魚船改成了捕蝦船。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東海的魚少了,蝦自然多了,去年,東海的蝦產量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新高。

從事捕蝦的漁民,收入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而越來越多的漁民,也加入到捕蝦的隊伍。

    但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這所謂捕蝦船,其實是電蝦,用裝著上百伏直流電的網掃蕩大海,“這麼大的電流,人一碰就要電死,更

何況是蝦。

    專家說,捕上來的蝦大多是死的,“威力太大了,把蝦子蝦孫都給捕了,今年怎麼辦?明年呢?”

    據台州海洋部門3月份的不完全統計,目前該市3000多艘合法漁船中,電蝦船已經接近一半,而且每天有

船在改裝。

    記者跟隨海洋部門調研發現,在松門等地的船廠,仍有上百條電蝦船在建造,船越造越大,越來越多,電

流越來越強。

    仲霞銘說,這樣滅絕性地捕下去,用不了多久,蝦也會沒了,“或許就在今年。”

    沒有魚,沒有蝦,東海還會剩下什麼?

    “水母和大量的藻類。”仲霞銘說,有水母的地方就無法捕撈,藻類大量繁殖就會引起赤潮等問題,“那就

真的完了。

    然而,漁民們管不了這麼多,“你不捕,人家捕,你不就是傻瓜了。”陳建國說,“要死就大家一起死吧。”

    出海打漁,不如進港休息

    漁民楊新華的船已經停在釣浜港快一個月了,船上12名小工也早已遣散回家。

    老楊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他的船每出海一次,成本就要3萬多元,其中兩萬多是油費,另外的是人工費,

現在一個小工的月薪就要五六千元。但是捕的魚只能賣千把塊錢,“這樣誰會出去,還不如停在港裡。”

    顏可青的情況更糟。去年,他的船產值有500萬元,但他一算,除去各項開支,還要虧本20多萬元,“一

年不如一年,今年肯定是要虧的更多。

    於是,顏可青也把船停在了港口裡,希望通過領柴油補貼渡過難關——去年,他拿到了五六十萬元的柴油

補貼費。

    “台州80%的漁船隻能靠每年的柴油補貼來生活,不然都要虧本。”台州市海洋漁業局一位負責人說。

    然而,這畢竟不是長遠之計。

    顏可青已經做了28年漁民,如今,他似乎不得不告別大海。顏可青說,他準備從打漁轉向賣魚,“別的活

也不會做。

    在浙江沿海,有千千萬萬顏可青這樣的漁民,他們都沒有社會保障,一旦失業,以後的生活怎麼辦?

    “這會是一個社會問題,領導們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顏可青嘟囔著說。

     

茫茫大海無魚可捕

    造船依然紅火背後是瘋狂的民間借貸和游資炒作

    東海的漁業資源瀕臨滅絕,但記者發現,在台州沿海的各大船廠,依然有上百條漁船在造。

    “這意味著還有大量的資本繼續在湧入這個行業,不是好事情。”台州海洋部門一位人士說,每條船需要投

資六七百萬元,以此計算,就有六七億資本湧入,“這些錢都是漁民從各處借貸來的。”

    由於國家對漁船的總量、馬力指標實行​​控制,馬力指標成了稀缺資源,漁船的價格近年來遭到熱炒。

    2009年前後,這一狀況達到頂峰。當時,一艘750匹馬力以上的漁船,價格比前一年上漲了近80萬元。

    一位漁民告訴記者,2009年,他曾花120多萬元,買了一艘580匹馬力的鋼質漁船,這艘船是二手

的,3年前價格只有八九十萬元,在價格炒作之下,用了3年的漁船,反而上漲了近40萬元。

    但這兩年,炒船的熱度已經隨著漁業資源的枯竭而銳減。顏可青兩年前花900萬元買來的一條漁船,

現在的價值只有600多萬元,虧本了300多萬元,還賣不出去。

    看著仍然紅紅火火的造船廠,顏可青很困惑,“都沒有魚可以打了,這麼多船能幹嘛?投入這麼多資

金,誰來買單?

    全國漁業專家仲霞銘更是充滿擔憂,“這是在下賭注。” 仲霞銘說,台州的造船業,可能很快面臨泡沫

破滅的陣痛。

    本報記者史春波文/攝

'via Blog thi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